新闻动态

家家都卖正岩茶?武夷岩茶里的正岩茶,比路边的杂草还多?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8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图片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
丨作者:李麻花

《1》

走在武夷山的街头巷尾,目光所及之处,十家茶叶店有九家的招牌上都缀着“正岩”二字。

红底黑字的在阳光下格外扎眼,店员隔着玻璃门热情招呼,“我们这可是核心产区的正岩茶”。

恍惚间,竟与多年前的景象重叠。

那时的街巷里,“大红袍”“金骏眉”的招牌同样密如星点,仿佛整座山的茶叶都能装进这些醒目的字样里。

岁月流转,招牌上的字眼换了又换,从曾经的品种名变成如今的产区标识,可那份“遍地都是珍品”的热闹劲,却丝毫未减。

图片

只是握过无数茶杯的手知道,真正的好茶从不会如此“泛滥”。

就像当年被捧上神坛的金骏眉,真正出自核心小产区的寥寥无几,多数不过是借了个名号。

武夷山的丹霞地貌中,真正符合“正岩”标准的核心产区,不过是巴掌大的地方,年产量屈指可数。

可如今满街的“正岩”,数量早已远超这片土地的承载量。

图片

《2》

武夷岩茶的精髓,全在一个“岩”字。

所谓“岩岩有茶,非岩不茶”,正是源于正岩山场独特的地理风土。

这里的丹霞地貌与碧水丹山的水土,共同孕育了岩茶的灵魂。

走进正岩景区,高大的丹岩随处可见。

“丹”为红色,裸露在外的干燥岩壁远望带些微红,而常年渗水的岩壁因潮湿多水汽,覆盖着岩藓地衣,颜色偏黑。

这些武夷山特有的风化丹岩,经长年风吹日晒雨淋,剥落出丰富的碎屑,滋养着当地的土壤。

行走在牛栏坑、马头岩、慧苑坑等正岩核心山场,脚下的土壤格外透气疏松,即便雨后也不易粘黏鞋底。

图片

对茶树而言,这些风化岩碎屑不仅提升了土壤透气性,利于根系呼吸生长,更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天然微量元素。

因此,这里产的茶自带山场气息与岩韵,茶汤有“骨”,细品时冲击力明显,回味层次丰富。

不过,正岩的区域划分历来没有定论。

传统意义上的“正岩”特指“三坑两涧”,即牛栏坑、慧苑坑、倒水坑、流香涧、悟源涧。

如今的正岩范围则向外拓展,涵盖了整个武夷山景区内的山场,像马头岩、观音岩、天心岩、九龙窠、三仰峰、大坑口等都被纳入其中。

简单来说,“买门票进入武夷山景点内看到的茶,就是正岩茶”。

即便以景区为界,适宜种茶的区域也十分有限。

图片

《3》

正岩茶虽属武夷岩茶范畴,却并非所有武夷岩茶都能冠以“正岩”之名。

正岩如同武夷岩茶中的精英,门槛、等级与要求都远高于普通岩茶。

唯有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的茶树,才有资格产出正岩茶。

即便以景区为界,适宜种茶的区域也极为有限,全年总产量不过数吨,已属难得。

更重要的是,景区管委会早有明文规定:正岩范围内严禁新增茶地。

这意味着正岩茶的产量不会大幅增长,始终局限于现有山场,稀缺性由此凸显。

独特的生长环境,赋予正岩茶无可复制的特质。

图片

它的香气与口感带着鲜明的“岩骨”,绝非其他产区的茶能仿冒。

茶汤入口,先是山场特有的清冽感漫开,继而岩韵如暗流涌动,从舌尖直抵喉头;

咽下后,回甘层层递进,木质香、花果香交织,余韵能在唇齿间停留许久。

这种复杂而立体的风味,源自丹霞地貌土壤中独有的微量元素,更离不开山场常年的云雾滋养与温差调节。

也正因如此,正岩茶的价值不仅在于口感,更在于它承载的地理环境。

每一口茶汤,都是武夷山岩石、水土与气候共同书写的,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岩茶的核心所在。

图片

《4》

因正岩茶品质出众且价格不菲,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仿冒品。

只要沾染上“正岩”二字,茶叶便能畅销,其效果堪比“非遗大师”的招牌,在岩茶圈极具号召力。

“正岩”二字在岩茶圈分量极重,它不仅意味着品质出众、口感上佳,更代表着稀缺性,甚至能成为社交中的面子象征。

这两个字俨然成了行走的金字招牌,只要打出“正岩茶”的旗号,总能吸引消费者买单。

如此境况,让那些没有正岩山场的茶商红了眼。

他们纷纷动起歪心思,将半岩茶、洲茶乃至外山茶精心包装,披上“正岩”的外衣,摆进茶叶店售卖。

于是,走在武夷山街头,看似随处能买到正岩茶,实则真品寥寥。

图片

实际上,真正的正岩茶大多掌握在少数拥有核心山场的茶农手中,市场上多数所谓的“正岩茶”不过是滥竽充数。

即便偶尔遇到用正岩茶青加工的产品,能否识破真伪,全看消费者的品鉴水平。

深谙正岩茶特点的人,能快速精准地找到好茶;

而不懂分辨的人,即便喝到的是外山茶,也可能浑然不觉。

可见,购买正岩茶的最大底气,在于自身对茶的认知。

如今市场上,看似“正岩茶”遍地都是,但细究起来,真正符合标准的正岩茶数量,远低于市场宣传的规模,多数产品仍是其他产区茶叶的仿冒品。

图片

《5》

固然,茶界之中好茶辈出,各地皆有优质产区绽放光彩。

但在岩茶领域,正岩的地位始终无可替代。

其他产区即便生态优良、管理精细,产出的茶至多算是出众的乌龙茶,因缺了那份岩石浸润的风骨,终究与优质岩茶隔着一层。

不少人喝过的“正岩茶”,或许只是包装上的字样,从未真正触碰到山场的本味。

喝惯了假正岩,便难分真假,更遑论体会岩韵的精妙。

就像身处武夷群峰之中,云雾缭绕间,若不细辨山场肌理、茶汤真味,便容易在“正岩”的虚名里,错过了那口来自丹岩深处的真滋味。
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